:::
網站導覽
社區通粉絲團
會員中心
RSS 訂閱
常見問題
加入最愛
:::
會員登入
親愛的 您好
(一般會員) 登出
Hi, 您還沒登入喔!!
會員登入
密碼遺失免費註冊
  • 社區網群平台
  • 會員中心
  • 寫手大募集
  • 訂閱電子報
社區搜尋
 
本站社區 00007266


:::
搜 尋
莫拉克重建資訊
詳細內容頁
天災與永續農業--中美洲「農友互助運動」對「米奇颶風」的回應(上)
發布日期:2009/08/19
10
我要轉寄,開啟新視窗 我要列印,開啟新視窗 我要檢舉,開啟新視窗 資訊提供


撰文/舒詩偉


在台灣,我們每年,都會遇上幾次颱風。風,有的很大,有的算小。有了風,就一定會有雨。小雨還好。大雨,如再加上風;或大風過了,連續幾天大雨,都市人或許還可「忍受」;農村,可就「遭殃」了:農作物受損(落葉、落果、泡水),道路、橋樑中斷,淹水等等。至於在深山裡面,山崩、土石流的狀況,更時有所聞。

至於地震,還好!台灣小地震頻繁;大型地震,「久久」才一次。

對這些嚴重的「風不調、雨不順」,所帶來的結果,我們一般稱之為:「天災」。但經年下來,大家也似乎又看清了一點:「天災」,往往是與「人禍」,連在一起。人,因為做了什麼、或不做什麼,使得天災,變得更難防止,災情更嚴重;而且重建起來,也更吃力。

在台灣,主要「靠天吃飯」的,應屬農業。天氣、水土一變,作物,也就受到了影響:豐收、歉收或血本無歸。豐收,還好;但如有重大災情呢?在台灣,好像往往是哭哭、叫叫、罵罵一陣子,「就沒事了!」然後,隔年,「故事」又再重演一遍?!

在台灣,勢態,難道只能持續是這樣的「循環」?農民,只能一直是在「敖敖待哺」?

1998年10月,橫掃中美洲的「米奇颶風」(Hurricane Mitch),為整個地區,尤其是鄉間,帶來重大的災情。在忙著家園重建的同時,一當地推動、從事永續農業的農民∕農民協會的網絡:「農友互助運動」(MCAC),倒也與一些國際民間組織(NGOs)合作,組了個由農民本身主持的、跨國的調查團隊;它們在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及瓜地馬拉等中美洲三國,就風災,與不同農耕方式下,農業環境受損狀況,做了三個月的、廣泛的現場探勘;試圖找出對永續農業發展有利的因素。而且,在往後的重建過程中,帶動更多小農,投入水土保育、永續農耕。大家共同投入、來規劃自己家園重建、朝向永續發展的策略,向全國及國際社會,展現調查的結果及重建方針……

所以說,危機,有時,是可反轉成契機。但要能做「反轉」,也先得在社會中,有股動力;而這次在米奇颱風災後重建中,主要的動力,則是那長期投入永續農業的小農,所形成的網絡:「農友互助運動」(Movimiento Campesino a Campesino,簡稱:「MCAC」)。

米奇颶風的威力與區別對待

1998年10月,百年間少見的米奇颶風,橫掃中美洲、墨西哥及加勒比海一帶。大風,再加上連續五天豪雨,尤其造成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及瓜地馬拉等中美洲三國少見的、巨大災情。

整個區域,經初步統計:約10,000人死亡;至於流離失所的,共300萬人。

這段期間,也正是當地許多作物收成的階段。狂風豪雨一來,不但作物沒了;連平地、山坡上的草木植物,也給沖走。幾百萬噸的表土,全刷到河中。而土石流,加上洪水,滾過了許多村落;於是房舍、橋樑、道路等,大多給滾得殘破不堪。在瓜地馬拉,全國5%的耕地,就已完全消失。

由統計,我們也看到:整個區域受災最嚴重的,多屬「低收入戶」。因此,當地人也把「米奇」稱作是:「窮人的颱風」(El Huracan de Los Pobres)。天災,對窮人、富人,對都市、農村,似乎有差別對待的。

另方面,也有不少人認為:災情,會如此的嚴重,主要是因中美洲整個區域的生態,變得「脆弱」了:幾十年下來的砍木伐林,造成叢林大量、快速的消失;在山坡地的濫墾濫耕,大量的畜牧、養殖;過度依賴化肥、農藥、除草劑等,不但造成土壤中有機質變少,及寸草不生,這也加速整體生態環境的惡化。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中一原因是:這區域過去幾十年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式,使得愈來愈多小農,由平地轉往山裡或荒野,到處開墾,討生活。

風災後,一些人對小農農園現場初步的察看,好像也發現另一種區別:那些與「農民互助運動」合作,採用較永續經營的農園,災情,似乎比鄰近的慣行農耕、使用大量農藥的農園,要來得輕微。

一旦有了這種「察覺」,「農友互助運動」也很快與國際性民間組織,與地方上投入永續農業的農民∕農民協會,組成個調查隊伍;至少先來了解:較永續的農園,與慣行農園,對天災的承受力,及事後恢復的狀況,是否不一樣?

「農友互助運動」

「農友互助運動」,是30年前,由瓜地馬拉山間小農村中,所發展出的農民求生、互助的網絡。它到後來也成為中美洲、墨西哥、加勒比海整個區域,較自覺的來關心環境與農業發展的、「由下而上」的運動。

其實早在更早之前,根本沒什麼運動;有的,只是美國工業式農業入侵。一座座大型農庄、大畜牧場,紛紛設立在那些處於熱帶地區的南方國度。原本靠種耕自己口糧維生的小農,只得一波又一波的被驅離,轉到山坡地、或叢林中討生活。雖然也曾大量採用化肥、農藥,但小農經常面臨的,是產量下降,土壤流失,整體生態環境惡化,經濟貧困,及缺乏適當的農業設施及服務。

既然轉不動大山,路,總可以轉吧!為了求生存,在瓜地馬拉高原中許多小農,不只努力耕作,而且也會自行「研發」;如:配種出能抗旱、抗蟲害、產量高的作物;增強地力的堆肥與綠肥;便利、實用的農具;水土保育、坡坎整理;森林的維護等。

而且在「試驗」成功後,各種知識與農藝,也會在小農之間相互傳授、分享。於是30年前,在當地就已形成一股小小的農民自主發展的「運動」。相關的小農,在致力於增強地力、改善整體生態康健下,也發現農作物的產量大增,而且農園與整個生態系統,也有良性的互動。因此,早在「永續農業」這名詞冒出來之前,高原上的小農,已在一農園接著一農園、一山坡接著一山坡、一村落接著一村落的如此耕耘著。

他們所發展出的農業,並非「人定勝天」的方式,而是順著大自然的運轉。他們所研發出的農藝,並非來排除一些既有的方法,反而是將之導向到永續及增產。

而且,在一些協助發展的組織,如:「天下一家」(World Neighbors)、「樂施會(OXFAM)」等支持下,小農也開始做跨區、跨國的交流;由瓜地馬拉到尼加拉瓜,由墨西哥到加勒比海。而在這整個區域,小農之間的學習與交流,也就形成一個網絡;統稱為:「農友互助運動」。

隨著這網絡出現的,是各地的「農民–推廣幹事」(Campesino–promotores)。上千位的幹事,本身不只具有厚實的農業、生態知識,及高超的農藝;他∕她們也會與公益組織合作,協助各類農業知識、技能的傳播,農村之間的交流,舉辦工作坊、或其他活動等等。

整體來看,這股主要是由小農自行開創的、較永續、且互助的農耕運動,在過去三十年來,應是股新興的力量。但在中美洲400萬小農中,它的比例仍偏低;只佔全部的0.5%,約15,000到20,000戶。

 

【繼續閱讀】

內容提供單位 舒詩偉 
關鍵字群鏈結: 永續農業CSA農友互助運動社區支持農業災後重建莫拉克  
‧以上內容由本站會員在同意相關授權或著作權條款後自行提供的資訊。
‧若有侵權事宜或錯誤訊息,請使用我要檢舉,開啟新視窗功能或客服連絡站通告網站維運小組。
交換連結